以真我,敬君品。在《君品谈》本期节目中,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、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,带着他一以贯之的冷静思辨与现实关怀,走进镜头之中。“我们谈论‘君子’,是否还意味着某种行动的可能?”这是主持人吴小莉提出的问题,也是整个对谈的起点。在汪晖看来,今天重新提起“君子”一词,不是回望一个道德理想的化石,而是重新发现其在现代性语境中的道义重量。从文学青年到思想史研究者,再到在公共领域频频发声的知识分子,汪晖始终用“思想与现实”的双重维度回应着他心中的“君子之道”。
一个学者的精神生成史
汪晖生于江苏扬州,自少年时便在母亲教外国文学的书房中浸润人文精神。恢复高考的1977年,他违背父母意愿报考文科,在那个“文理分科即命运”的年代,这是一种带着倔强的选择,也是一种“不合时宜”的坚持。“我也说不清楚,就是喜欢。”他说。这份“说不清的喜欢”,构成了他对文学、人文与思想的长期沉潜。在节目中,他回顾自己在陕西调研的经历——1990年间,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国内部的巨大差异:西部、江南、乡村、城市,它们不仅经济层面各异,文化形态也千差万别。“我们理解中国,是非常难的事情。”他平静地说,却让人听见一位学者的诚实与敬畏。
从理解中国,到思考中国,这是他日后长期关注中国现代性、结构性转型与社会精神史的起点。而这也让我们得以看见“君子”的另一种可能:不是道德说教者,而是深扎土地、直面问题的思考者。
“人文”不是退场,而是回应
“文学和人文学科,在20世纪曾是一个时代的重心,但它们也承受着最大的变故。”节目中,汪晖不回避学科命运的波动。他说,父母当年不支持他学文,并不是否定人文学科的价值,而是太清楚其中的不确定性与卷入风险。
他没有因此远离,而是在巨大的历史回响中,寻找人文的出场方式——不是学术象牙塔的高蹈,而是置身现实语境中的批判与介入。他始终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发声:从反思“五四运动”到讨论“中国经验”,从“公共卫生政策”到“城乡结构问题”,他不以“意见领袖”自居,却始终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,以知识分子的方式承担责任。
正如他在节目中所说:“重新谈‘君子’,不是为了定一个道德标准,而是要看到一种自我要求与实践的可能性。”这恰恰是“君子”的精神内核:不在于言语的正当性,而在于行为的担当性。
“君子之问”,在回看与前行之间
作为《君品谈》第五季的嘉宾,汪晖不满足于定义“君子”,他在一次次追问中,将“君子”还原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生命状态——有坚持也有挣扎,有回望也有前行。节目尾声,他说:“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段努力真的有效,但你还是必须努力。”这是他对“行胜于言”的回应,也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温柔叩问——不是谁定义了君子,而是谁愿意在“无解”中依然自觉承担责任。
贵州习酒作为《君品谈》的联合出品方,始终秉持“以酒崇道,务本为人”的文化立场,持续耕耘“君子文化”的精神坐标。在与汪晖的对谈中,我们看到的不是标准化的答案,而是一种开放而诚实的追问姿态。这份姿态,正是习酒所倡导的“君品”价值观在当代的真实体现——以敬畏历史的态度认知社会,以知识承担的姿态回应时代,以谦逊不喧的方式践行君子之道。